学术交流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首页 >> 中心动态 >> 学术交流 >> 正文

全国藏羌彝走廊民族音乐传承与数智化创新学术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5-10-20 16:55     作者:     浏览数:[]

本网讯(文/黄忠林 韩笑 图/周晨 毛敏)10月17日,全国藏羌彝走廊民族音乐传承与数智化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四川乐山师范学院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乐山师范学院联合区域国别声音资产研究院、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国际声音资产交易平台共同主办,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藏羌彝走廊民族音乐研究中心等具体承办,《音乐研究》期刊《中国藏舞蹈学季刊》、《乐山师范学院学报》学术支持。会议以“走廊・流域・通道艺术的跨学科对话与区域实践”为核心主题,旨在推动数智时代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研讨会嘉宾阵容由中国音乐学院原院长赵塔里木、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和云峰、青海师范大学教授王海龙、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桑海波等民族音乐学研究专家及藏族弦子非遗传承人阿那农布、彝族月琴艺术家阿铁说日、彝族“马布”“口弦”传承人乃乃马体、俄木曲叶等基层非遗传承者组成,另有全国多所院校50余名研究学者与师生参与,共同搭建起“学术研究—民间艺术”深度对话的学术交流平台。

10月17日上午9时,研讨会正式开幕,乐山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汪天飞,《音乐研究》主编赵塔里木教授分别致辞。汪天飞代表乐山师范学院,向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学者、艺术家和同仁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长期关心支持我校学科建设与民族文化研究的各界朋友致以最诚挚的感谢!随后,汪天飞就乐山师范学院办学定位、特色及学校民族音乐研究成果等方面作详细介绍,期望与会同仁能借此平台充分交流、碰撞思想,让学术火花照亮文化传承之路。最后,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赵塔里木对本次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指出,藏羌彝走廊不只是文化的地理概念,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体现,是声音文明与数字文明共生共长的前沿研究场域。在“保护中创新、创新中传承”,在尊重自然文化生态的基础上,探索人工智能与民族音乐融合的科学路径。民族音乐学研究要以开放包容的视野推动“AI+民族音乐”研究体系建设,构建数据安全、文化自觉的智能化治理框架。赵塔里木强调,本次研讨聚焦走廊·流域·通道的跨学科研究,对区域、西南以及藏羌彝走廊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随后,赵塔里木、桑海波、张应华、和云峰、王海龙等特邀嘉宾分别作主题发言,先后分享《黄河流域音乐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声音资产》《云贵高原汉传音乐的类型划分—基于苗疆走廊“通道网络明清移民”的视角》《大香格里拉区域音乐研究导论—以藏(羌)彝走廊多民族音乐为中心》《青海黄南土族“於菟”仪式乐舞表演空间的流动性田野调查》等研究成果,为民族音乐研究提供了前沿视角。

下午,研讨会分设三个分会场开展学术研讨。与会人员以“传统音乐形态与传承”“数智化技术应用”两大方向,围绕藏羌彝走廊民族音乐传承与数智化创新主题展开深入交流,现场讨论热烈,思想碰撞频繁。

当晚,“音乐中的走廊”原生态音乐展演在邦泰音乐厅精彩上演。彝族非遗传承人阿铁说日、羌族非遗传承人王明英、“羌笛技艺”新生代传承人周万航等艺术家登台献艺,带来多民族原生音乐表演,生动展现藏羌彝走廊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为研讨会增添浓厚的文化氛围。

此次研讨会搭建“学术研究—民间艺术”交流平台,明晰数智化赋能民族音乐路径,展现文化魅力,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心未来将持续深化数智技术应用与藏羌彝走廊民族音乐的研究,推动民族音乐成果转化,建立长效交流机制,持续挖掘音乐价值,进一步促进民族音乐传承创新与高质量发展。